编者按: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2025年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推出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等2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钦州市孔雀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9个案例,集中展示广西生态修复治理在制度建设、技术运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自然恢复实践等方面的创新亮点和典型经验。本期,广西自然资源融媒体中心继续推出案例具体内容,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期推出的是第三个案例:《破茧成蝶:采石场的“生态重建”之路——桂林市临桂区二塘横山里采石场石灰岩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敬请关注。
(一)案例背景
临桂区二塘横山里采石场石灰岩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位于桂林市区内,距漓江主河道直线距离仅15公里,处于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近年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漓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直面临桂区二塘横山里采石场石灰岩历史遗留矿山造成的安全隐患与生态创伤,精心构建危岩治理、边坡防护、土壤重构与植被重建的全链条技术体系,辅以多维度技术对系统性治理成果进行长期监测,不仅彻底消除地质安全隐患,重现喀斯特峰丛地貌的自然景观,也实现了矿区生态功能修复与土地资源再利用的双重目标,彰显了守护“桂林山水”金字招牌的责任担当。
项目区危岩密布。桂林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项目区生态修复前航拍。桂林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二)具体做法
一是协同开展地质安全隐患治理与智慧监测。针对14处危岩体及大面积危岩带,项目采用“静态破碎+精准开挖”组合方案:对稳定性极差的1884.48立方米危岩体,用静态破碎剂使其缓慢开裂后人工清除;对41.77万立方米的边坡危岩带,通过机械开挖与破碎处理消除隐患。同时,在高风险区域铺设2.22万平方米主动防护网,形成“清除+拦截”双重防护体系,消除了周边3个村23家企业的安全隐患。引入“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监测系统:整合北斗定位(精度达厘米级)、植被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与植被生长状态)、无人机(每周3次全域巡检)数据,搭配微应变监测智慧锚索(杆)技术,可捕捉边坡0.1毫米级的位移变化。系统构建的可视化平台能自动分析数据、评估安全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触发分级预警(一级预警响应时间≤10分钟)。截至2025年6月,系统已稳定运行132天,采集数据30914组,实现“零预警、零落石”,为生态修复全程提供安全保障。
高陡边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界面。桂林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二是创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构技术。首先,生物结皮技术打底,从本地岩石表层筛选出3种优势菌种,经实验室培育后制成菌液,通过高压喷淋覆盖裸岩表面。菌种在岩石表层形成生物结皮(2至3个月即可成型),不仅能固定岩面、减少风化,还能分泌有机酸改善微环境,为土壤形成与植物定植创造基础。相较传统技术,该方法使生态基底恢复效率提升40%,施工成本降低30%。其次,立体绿化分层推进,在坡度>60°的高陡边坡,采用“柔性种植袋+生态岩棉”技术:种植袋内填充改良基质(含本地腐殖土、保水剂),搭配太空芦竹(耐旱、固氮能力强)、爬山虎(攀爬能力突出)等植物,形成垂直植被层;对坡度30-60°的区域,应用类壤土基质喷播技术,将秸秆纤维、有机肥、保水材料按比例混合,通过高压喷枪附着于岩面,喷播后4个月即可实现80%以上的植被覆盖。最后,群落优化提升稳定性,依托“克隆整合+谱系多样性”技术,筛选出适生植物组合:上层搭配枫香、栾树等乡土乔木(耐旱耐贫瘠),中层种植火棘、黄荆等灌木(固土能力强),下层播种狗牙根、白三叶草等草本(快速覆盖),构建“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这种组合使植被群落抗逆性提升50%,即使遭遇极端天气也能保持稳定。
坡面植被恢复效果。桂林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三是融合生态修复与旅游产业发展。在地形重塑与功能整合方面,利用BIM技术构建全专业三维模型,对修复后的地形进行优化设计,保留部分矿业遗迹作为工业文化展示节点,同时规划生态休闲空间,与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形成“生态修复-文旅体验”联动发展带。修复后新增的复绿区域和矿坑观景台,已成为桂林市民骑行、徒步的热门打卡点,周末日均客流量达300人次,实现生态修复与文旅功能的融合。
(三)主要成效
一是土壤质量明显提升,夯实生态恢复基底。经检测,修复区域土壤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8%提升至1.04%,增幅达30%,土壤肥力稳步增强;pH值调节至7.5,趋近中性状态,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更适宜的酸碱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恢复至原生状态的6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回升。与此同时,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大幅提升,地表径流含沙量降低60%以上,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约 8000吨,为漓江流域水质保护构筑了坚实屏障。
二是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地貌景观焕发新生。生态修复后,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65%,形成了结构稳定的乔、灌、草复合群落,生态系统的原生性与稳定性显著增强。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鸟类(如白鹭、斑鸠)、昆虫(如蝴蝶、蜜蜂)等物种陆续回归,新增物种达23种,生态系统的活力与生物链完整性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喀斯特峰丛地貌逐步恢复原貌,昔日裸露的崖壁被茂密翠绿的植被覆盖,与桂林“山水相依”的整体景观和谐相融,尽显自然生态之美。
生态修复后的整体效果。桂林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三是土地资源价值倍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项目不仅释放了27.71公顷核心区土地,还带动周边84.84公顷土地纳入城市规划得到有效利用。其中30公顷规划为生态休闲空间,20公顷用于建设创新产业园区,剩余34.84公顷将建设商业与公共设施,预计土地增值收益超2亿元,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是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树立行业示范标杆。依托自然资源部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模式:联合5家单位(含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整合科研经费620余万元,在生物结皮复绿、智慧监测预警、BIM全流程监管等领域取得8项国际领先技术,形成《广西废弃石灰岩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指南》,成为南方石山地区生态修复的标准样本。作为技术试验基地,其集成的修复技术已应用于15个同类项目,累计节约成本超3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横山里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试验基地已接待全国各地考察的专家学者超500人/次,推动南方石山地区矿山修复技术整体升级。项目还被列为2024年自然资源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学术交流会现场观摩点,为全国城镇开发边界内废弃矿山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桂林横山里方案”。
来源:广西自然资源厅网站
作者:林志强 江凡 周海
编辑:谢贵红
审核:范雁阳
终审:黄尚宁